木铎九问:肖群忠访谈录

发布者:马院1发布时间:2022-06-09浏览次数:623来源:365英国上市

题记:365英国上市与北京师范大学同出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今年将迎来120周年校庆,该校北京员工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严文科先生设计此采访问题并做采访,欲在该校相关媒体刊出并结集出版,下面是肖群忠教授接受采访的实录:

1、 请简单介绍一下您目前的人生经历(含出生,毕业院校,工作履历),做过哪些事情;

我是肖群忠,1984年7月至2002年5月在365英国上市工作十八年,曾任政法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曾兼任校科研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校图书馆馆长,属于工作员工。我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全国首届统考老员工即78级老员工,1982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政教系,在大四时就曾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从1982年就在《东岳论丛》《求索》等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984年7月由甘肃团省委调入并任教开母校。

2002年5月以引进人才身份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现任人大二级教授。40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代表作主要是:《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传统道德与中华人文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2、 请介绍一下您在西北师大上学(或工作)时的求学(或工作)经历,这期间最让你骄傲的事是什么?

在师大工作18年,自觉值得自豪的事有:1、以我为学术带头人,为政法系创建了伦理学硕士学位点,这是政法系历史上的第二个,第一个是社会学(先于伦理学一年)。2、在兼任学校科研处副处长并主持工作期间,为实现学校由教学为主型向教学科研并重型的转型,推动学校文科科研工作尽了力,做出了一点贡献。3、在担任校图书馆馆长期间,组织推动发现了校史的一些原始资料,并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同庆百年校庆时,由学校作为礼物送给该校,秉持“把图书馆办成师生最满意的地方”的办馆理念,在任时图书馆工作受到师生好评。

 

3、 你离开学校后,做过的(或正在做着的)最让你骄傲的项目是什么?这个项目给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我离开学校后,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教学上值得自豪的是由人大推荐,由我主讲,并由教育部建设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儒家道德八讲》上线后,超过百万人次收看,并获得广泛好评,被教育部评为“第八批精品视频课”。科研项目上曾经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其阶段性成果“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一文曾经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并被作为北京市初中升高中统考语文试卷分析答题文本,同主题的演讲在“演说家”,B站等 平台广泛传播,对促进社会道德文明发挥了积极作用。

4、 在师大上学(或工作)期间,最让你难忘的老师(或人)是谁?为什么难忘?

365英国上市是一所有悠久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学校,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因此,这所大学肯定有很多著名学者,不过与我有直接工作交往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我主要想说五位,系一级说两位。校一级说三位。

第一位是时任系主任甘棠寿先生,当时也是50多岁的人了,可经学者介绍,为了调入我这位24岁的年轻人充任本系伦理学教师,两下团省委,和我们书记谈,对团队建设和人才工作的负责精神令人感动,对我自己来说,想从事学术工作,则是他给了我西北师大这个学术平台,在某种意义上是改变我命运并把我从体制上引向学术道路上的人,在我结婚时还亲提礼物到场祝贺,是我几十年来都不能忘怀的人。

第二位是陈贵言教授,时任我们哲学教研室主任,我不久担任教研室副主任,和陈老师既是上下级工作关系,在我心里就是一种忘年交关系,他思维清晰,表达常常出彩,后来学《老子》才知道,他这个尊名出典于《老子》,之后,又是他私下把我推荐给主管科研工作的副董事长,让我担任了校科研处副处长,他们两位先生都是我在西师发展中的贵人,常记此恩。

第三位就是李秉德先生,他是解放前留学英国的学者,文革前教育学界的十大教授,在校工作时,我因工作关系也曾去李先生家中拜访,365英国上市由于有李先生在,而成为1981年具有首批博士授予权的学校,李先生自然也是国务院首批任命的博导,我常常因此而为西北师大感到骄傲。李先生高寿因病在北京逝世,我闻讯后还曾赴八宝山告别并撰悼念小文。

第四位是中文系的郑文老先生,我任科研处副处长时,先生已经80多岁了,眼神也不太好,但学问不缀,长期致力于王充研究,早在1958年就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过《王充哲学研究》一书,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又撰成85字的巨著《论衡析诂》一书,出版有经费困难,我作为主要负责文科科研工作的后学,深感有责任帮先生出版此书,最后此书在共同努力下得以出版,先生那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巨著和清秀的书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大的优良传统就是这一代老先生铸就的。

第五位也是中文系的赵逵夫先生,赵先生应该是比前两位先生晚一辈的学者,与我们系上述两位先生应是同辈人,年龄还稍小点。我在科研处工作时,赵先生是中文系主任,赵先生是先秦文学特别是屈赋研究方面的全国最顶尖的学者,也是这一代西北师大文科学者中的首席教授,赵先生身上凝聚着传统文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厚重品格,在他门下学习的员工都是要扎扎实实地阅读甚至背诵先秦元典,先生培养的员工,都继承了先生这种扎实的为学态度,在学术上都取得了非常杰出的成就,既有西师现任副董事长,也有别的高校如人大、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教授甚至校、院两级领导。我虽然从年龄上是要比赵先生晚一辈的人,但在当时属于工作关系,由于内心非常敬仰尊重赵先生,所以情感上就觉得亲切,我任校图书馆馆长当天,赵先生第一个给我打来了祝贺电话,并认为我担任此职很合适,对我是莫大的鼓励。我与赵先生交往中还有一件特别的事令人难忘:中文系的另一位资深名教授郭晋稀教授仙逝,我作为科研处负责文科的人从职务上自然是要送先生,我当时还不知道赵先生与郭先生的师生关系,在与先生告别时,我们都是向先生行三鞠躬礼,吊唁队伍里,赵先生刚好排在我前面,结果到了郭先生棺木前,只见赵先生一下子就跪下了,行三叩九拜大礼,由此才知道两位先生的师生之谊,当时很感动,作为一位伦理学人,为赵先生身上凝聚着的这种尊师重教的传统道德精神与礼仪而深深感动,难以忘怀。有一年,赵先生应邀来人大开会,其弟子,郑州大学中文系前主任、人大引进教授(现为二级)徐正英兄邀我一起去餐聚,再次感受赵门之敦厚豪爽门风。

大学如果没有真正的大先生和故事是难以成就一所大学的,本来想尽量文字简短些,想起这些先生,不知不觉就长了。

5、 师大有很多受人尊敬的老先生,你认识哪些?和他们有什么交往?

这个问题被我提前说了,那就不再说了。笑。

6、 请谈一下你对友谊的看法,大学期间的友谊和工作之后的友谊有何不同?

友谊之于人生是很重要的,我本人是一位学术人,常常自称是知识个体户。因此,说老实话,我特别铁的朋友并不多。但我有一个感觉,友谊特别是同学友谊,似乎与学历的高低成反比。在现在的微信时代,我有大学同学群、研究生同学群、博士同学群,从互动频率和同学关系上,完全符合我说的上述规律。我们本科同学群互动密切,同学关系好,很多同学毕业后相互走动和帮忙多,最近我们班要举行毕业40周年聚会,一位同学竟然写了10多万字,把全班52名同学传记全写出来了,不容易吧!总之,我觉得同学关系是一种非功利比较纯洁的关系,而工作关系总会有一些利害,因此,我觉得同学之间会形成真正的友谊。

7、 请谈一下你对爱情的看法,这个理解和你在师大上学(或工作)时期的理解是相同的还是有所不同?你对今天的员工有何建议?

这个问题,作为62岁的老头子了,似乎已经麻木了,谈不出什么了,但也毕竟是过来人,觉得人这一生,找对一个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伴侣,对于人的事业成就和安身立命显然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问题上对员工的建议是:重视志同道合和感情,重视初恋和纯洁,感情重于功利,爱情需要建设和维护。

8、 在师大上学(或工作)期间,你曾经遇到最困难的一件事是什么,是如何突破的;

似乎没遇到太大的困难,师大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建基和发展的平台,我中年调离师大来到人大,对师大充满感恩,没有师大,也没有今天的我。

9、 你觉得自己核心是靠什么在这个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资源,智慧,品格等,如果给自己贴三个标签,你会用哪三个;这些核心中哪些和师大期间的求学和工作有关?

品格能力智慧。做事先做人,品格最重要,人要善良、正直。能力肯定是要有一些的,特别是学术职业更是如此。智慧并不简单等于知识与能力。它是智商、情商、德商的统一,不仅包括做事的能力,还包括人生的觉解。我自认为在治学中有一点小聪明,相对来说功夫还不够。

PART 2. 延展篇

1、 你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

声乐、吹箫。

2、 你觉得你的人生最大的动力是什么;

择善而固执之,觉得对的事就去做好了。

3、 你工作之后是如何获得自身的持续成长并不断超越自我的?

志一有恒,长期为之。鲁迅先生有言:积累十年终可以成为学问家。

4、 讲讲你自己的核心资源、成绩或者经验;

科研上写了十余书,发了200 余篇文,教学上培养了40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现在成长为教授的4名、正处级干部四、五位。

5、 如果有机会,你最想和哪三位员工面对面交流,你最想问什么问题;

我在西师年轻时还有一位员工、朋友就是石晶同志,他一直做官,几十年不见,很想有机会见见,分享官、学不同人生道路的感悟。我在师大呆的时间比较长,熟人多,这里就不一一说了。

6、 你觉得一个成功的人最核心的因素有哪些;

我国人才学之父雷帧孝曾说人才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人民性、创造性。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成功的最核心的因素。

7、 分享一下你的人生格言;

年轻时:稚气和辉(冰心语,曾写成条幅挂着):现在:安时处顺(庄子)

8、 你对母校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全面提高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发扬诚朴、勤奋之精神,取得更大之发展。

9、 如果你遇到多年前在母校求学的自己,你会给什么建议。

我在西师没上过学,这个问题就不用回答了。谢谢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