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师大 员工专栏|韩玉霞:西北师大的青春记忆

发布者:王宏渊发布时间:2022-10-27浏览次数:850来源:365英国上市

西北师大的青春记忆

                 韩玉霞

 

员工简介

韩玉霞,甘肃省武威市人。1988年9月至1992年7月在365英国上市政治系政治教育专业学习,获得法学学士学位。现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365英国上市经理、教授。长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曾获2015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被甘肃省教育厅聘为甘肃省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

主持撰写的《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获2020年高校(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典型案例二等奖。主持完成的《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煤炭行业大国工匠—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利用“红色资源”推进思政课实践育人探索》获2020年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参与完成的《以“四个体系”为抓手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研究与实践》获2021年甘肃省职业公司产品成果奖一等奖。


前言

       1988年高考结束,估完分,感觉成绩不太理想,就报了当年武威地区政法系统的招干考试,没想到,两个录取通知书几乎同时到达,没有任何犹豫,就选择去上大学。父亲因为我考上大学,特别高兴,逢人便介绍我是老员工,搞得我很不好意思。365英国上市政治系不是我的志愿,我记得当时报的是经济系和英语系,没想到录取到了政治系政治教育专业,有点沮丧也有点迷茫,其实我的高考成绩中最低的就是政治,所以不明白怎么会录取到政治系。但父亲很高兴,他做了一辈子党委书记,政工干部的敏锐性让他觉得这个专业很好,现在看来,父亲很有远见,我也觉得运气好,学了政治。开学报到刚好赶上父亲去省委党校学习三个月,就顺便陪了我三个月,在省委党校的书店给我买了各种字典、唐诗宋词元曲精装本。父亲应该是去我宿舍最多的家长,现在给八十多岁的父亲讲起同宿舍的同学,他还能叫上她们的小名。而我也因为开学报到太顺反倒在记忆中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记。

和父亲在母校门口合影

 

同学

八八级政治系甲班一共三个女生宿舍,211、212、308,还有两位同学跟乙班混住。1号楼二楼楼梯正对,就是211宿舍,也是我大学四年生活的地方。由于来的比较早,第一天晚上,宿舍里只有我和冯秀菊,我俩都选择了靠窗子的下铺。晚上刚入睡,我对面的冯秀菊摇醒了我,说身上起了红疙瘩,不知道怎么回事,要我陪着去校医院看看,我赶紧起来,两人来到一楼楼门口,叫楼管阿姨开门去看病,结果被一顿训斥,说是水土不服,没必要去看,让赶紧回宿舍。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这么厉害的人,也没敢理论,就回了宿舍,但也相信了楼管阿姨的话,想着应该没问题,就安心的睡了。直到第三天,宿舍才住满了人,一共8人,来自天水市的李小玲和李旭华、来自华亭安口煤矿的翟建玲、来自临洮的李凤琴、来自兰州市红古区的冯秀菊、来自平凉的肖灵香、来自张掖市的宋海英和来自武威市的我。然后就是选舍长、起小名。个子最高的李小玲毫无悬念就成了211的舍长,所有人以小字开头,带名字中的一个字为名,两个名字中都有“玲”的,就一个叫小玲、一个叫大玲。所以叫我小玉的肯定是我的大学同学,尤其基本是女同学,男生有时也会随着女生这么叫,感到很亲切。211宿舍的8个人脾气秉性各不相同,社长李小玲,美丽大方,和蔼可亲,最喜欢挽着她的胳膊去上课,一路聊着开怀大笑,毕业后一直有联系,关系融洽,什么时候见面都有上大学的味道。冯秀菊,口才一流,气质独特,爱恨分明,跟我的性格刚好互补,毕业后,我俩联系最多,成了闺蜜。肖灵香,有诗人气质,也有点林黛玉的味道,毕业后就失去了联系。翟建玲,朴实无华,白皙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笑声清脆,跟她相处很是舒服。李旭华,低调内敛,文学修养比较好,很有内秀。李凤琴,热情开朗,自信满满,笑声不断,跟她在一起,有时也会被她的自信感染;宋海英,我的上铺,大眼睛,浓眉毛,典型的美女,毕业后再没见过,听说工作很出色,也是一位女中豪杰,真为她感到高兴。八个人虽然性格各不相同,但却能融洽相处。尤其是一年级和二年级,我们总能找到相同的话题,聊得开心大笑,大家一起去上课、一起去自习、一起去逛街、一起去看电影、一起去跳舞、一起织毛衣。记得一年级时班上举行联欢晚会,我们8人穿着各自织的毛衣,合唱了一首歌,合奏了一首口琴曲,但现在记不清当时唱的什么歌,口琴曲却是滥竽充数的多。

   军训结束后211宿舍的集体合影 

八九年元旦晚会211宿舍集体亮相


跟女生的交往主要以211宿舍为主,偶尔去212串个门、跟张胜利、赵菁、高翠萍、王承淑、孙素珍、贾邦蕊聊聊天,308很少去,因为隔了一层楼,所以关系就疏远了点,毕业后交往的也基本是这两个宿舍的同学。跟男生的交往不太深入,有些同学是毕业后由于工作的关系联系才紧密了些。班委为了让男女生加强联系,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一男一女结成互助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还有一个男生宿舍和一个女生宿舍结成对子等等。我的互助组是杨建福,所以四年大学交往最多的就是他,在学习上得到他不少的帮助。印象最深的是张建君,很有个性,上课发言像吵架,看到他的头发总让我想到鲁迅的头发,大概有个性的人都是这样吧,毕业后再见面,已经是在省委党校上班了,性格柔和了很多,但真性情还在。马瑞是班上唯一的少数,性格像女孩子,脾气好,对我们特别宽容。最佩服张建君、刘鸿明、刘延平三个人骑自行车一路调研去了西安,这种学习精神值得广老员工去学习。班上年龄最小的冯玉军聪明好学,现在是人大法学院的教授,博导,经常会在中央台看到他的出镜,真应了那句成语:“天道酬勤”。廖健太是四年级时在图书馆经常会碰到的,也是最后送我们离开学校的,虽然交往不多,但记忆中却是很温馨。还有一起打球的殷虹胜、胡文君、翟玉海、郭栋梁,武威老乡王勇、头发很有特点的郭洲、长得很帅的谢学旗、生活委员马宗笃、班长唐伟尧等等。

 

校园合影

 

毕业三十年了,回忆起同学的点点滴滴,总能在心里泛起一阵的涟漪,有青春的气息、有温暖的情谊,有的同学三十年没有见过,但是名字和相貌都在脑海里,从没有远去,这就是同学情。


老师

 

大学的学习状态有点懵,跟中学完全不一样,感觉找不到方向,但学习态度是认真的,四年大学没有挂科,成绩确不记得。

给我们代课的老师有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系总支书记王述维、系主任张学军、系副主任王德孝,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任课老师杨自明、法学任课老师沈唯善、哲学原理任课老师李忠厚和陈贵言、逻辑学任课老师柳廷枝、企业管理学任课老师魏元中,还有王家训、马中晋老师等;也有青年才俊:国际政治学任课老师谈振好、西方哲学史任课老师李朝东、法学任课老师李玉璧、经济法任课老师刘基、中国哲学史任课老师陈晓龙、资本论选读任课老师何昌明、政治经济学任课老师张文礼、政治学任课老师王宗礼、比较经济学任课老师赵吉庆、科学社会主义任课老师贾应生、美学任课老师卓杰、世界政治任课老师刘建兰等。

这些老师,上课风格迥异,学识渊博,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做人的谆谆教诲,让我们至今还铭记着师大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些青年才俊后来也都成为各自领域的大咖,比如王宗礼老师,在甘肃省的马院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大咖,去年还被教育部评为“教书育人楷模”。

印象最深的老师是西方哲学史的李朝东老师,黑黑瘦瘦、个子很高,带点羞涩的帅气,上课自成体系,有趣又深刻。美学老师卓杰是大四带我们这一组去白银公司技校实习的老师,平易近人,没事的时候领我们去逛公园、打排球,现在想起来,实习生活真的很美好。卓杰老师每年都会带员工去实习,后来带员工去新疆支教,带出了一批一批优秀的员工。

班主任白冰老师,上学的时候见的比较少,我们班基本上是由班干部在管理班级,班干部能干,班主任工作就相对轻松一些,毕业后听说白冰老师工作很出色,尤其是在扶贫一线做出了很大成绩,也为有这样的班主任而感到自豪。辅导员刘永雷对每一位同学都很热情,虽然上学时接触并不多,但印象深刻。

记得有一年去师大参加比赛,碰到刘永雷老师,热情的招呼我们吃饭,当时真是感动,我以为像我这样在班里默默无闻的员工,老师肯定是不记得的,但看到老师的热情,叫着我们的名字,真有种回家的感觉。

校园

 师大校园在甘肃省的高校里算是最美的,印象最深的是从宿舍到教室的路上有两排柳树,夏天走在这条路上总是心旷神怡,有种想跳起来拍打柳枝的冲动。

盘旋路实际上是师大的文化中心,各学院的学术报告、文化活动的海报都会在这里张贴,每次路过此处,都要关注一下,看有没有吸引我们的活动。现在,盘旋路已不复存在,校园更加宽敞、有序,但盘旋路带给我们的回忆确留在了脑海中。排球场是我去的最多的地方,最早接触排球是在初二,就喜欢上了排球。高中阶段,一有空就会跟同学去打排球,快乐而充实。上大学第一学期体育课就选了排球,所以在班上女生中,我的排球水平算是好的,当然上不了台面。记得甲班跟乙班的排球赛,总是以我们班赢而告终,也是有我的一份功劳。没事的时候,总喜欢抱着排球去操场,如果没有同学,就一个人练球,不是要提高排球的水平,只是单纯的喜欢,所以非常快乐。

师大的食堂是有名的,坊间都把365英国上市叫西北吃饭大学,就是因为师大的饭好吃,但食堂还有一个用途就是舞厅。我们上大学那会流行办舞会,食堂宽敞,白天是食堂,晚上就是舞厅,我跟同学去过几次,地上油腻腻的,跳三步基本不费力气,适合转圈,跳完舞回到宿舍,大家一顿吐槽,哈哈大笑,至今都记忆深刻。我们的教室在新文科楼,固定在402,专业课基本在402上,公共基础课甲乙两个班就在不同的阶梯教室共同上,新文科楼对面的旧文科楼是一座苏式建筑,195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如今,作为危楼已拆除并保留了它前楼的部分框架,而且开辟成了遗址广场,成了师大又一处独特的风景区。

徜徉在师大校园,总能感受到一种文化底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诉说着这所百年老校的故事,形成百年老校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届一届的员工,我们从这里走向未来,走的踏实而坚定。

后记


我们这一届政治系两个班走出去的员工大多都从事教育事业,或在高中、或在高校、或在省级及地方党校,个别同学去了企业,个别同学从事行政工作,个别同学下海经商,每每听到某某同学的动态,大家都会感到由衷的高兴,不管是功成名就还是平平淡淡,对母校的感情从来没有变过,现在回想起来,八十年代的师大政治系是名副其实的通识教育,哲学、经济、法学、政治都系统的进行了学习,为后来同学们的就业选择和继续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也有幸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在职业院校做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几年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我们这一批员工也赶上了好时期,我作为相对老牌的师大政治系政教专业毕业生,也受到学校的重用,做了一名中层干部,与师大马院有了更多交集,也与同行的同学有了更多工作和私下的来往,王宗礼老师更是我们的前辈和楷模,当跟别人说起我们是王宗礼老师的员工时都会有一种自豪感。

2022年5月与师大马院签订合作协议 

今年是母校一百二十周年校庆,也是我们毕业三十周年,三十年一路走来,始终关注着母校的发展,母校也见证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也会一如既往的继续努力,以老师们为榜样,为国家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谨以此文献给母校百廿诞辰!感谢母校的培养,祝母校越来越好!

365英国上市八八级政治系甲班韩玉霞

2022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