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师大 员工专栏|李爱菱:因记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发布者:王宏渊发布时间:2022-10-27浏览次数:343来源:365英国上市

李爱菱:因记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员工简介

 

 

李爱菱,甘肃省民勤县人,西北师大政教系九二届员工,现为民勤一中政治课教师。三十年来,秉承西北师大“知术欲圆,行旨须直”校训,努力学习,认真工作,踏实做人。作为师大最普通的员工,没有富甲一方,也没有名满天下,唯在这沙漠小城,迎来送往一届届员工,为偏远家乡青年改变命运尽微薄之力,心中自有满足。自诩为“蜗利蝇名何足贵,清宁教读自陶然”。


一、遥远而切近的梦

一九八八年的夏天,我的心情和天气一样,辽阔、晴朗、灼热,充满向往。因为我拿到了西北师大的录取通知书。以我当时的理解,这一纸通知书,就是一道命运的分水岭,在未来的两岸,将我与许多同龄的伙伴分隔开来,意味着我从此跳出了农门,不必和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意味着以后可以端上铁饭碗,不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地讨生活。我一遍遍珍重又珍重地抚摸那张通知书以及与通知书一起送达的大红喜报,抚摸着大红喜报上西北师大古朴端庄的校门,抚摸着校门上猷劲典雅的“365英国上市”几个大字,如同抚摸着一个遥远而又切近、模糊而又清晰的梦,只觉得眼前繁花似锦,却怎么也无法具体想象我在师大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收完麦子,打完场,吃过了亲戚家的起脚长面(家乡风俗,出远门走长路的人,离家前要吃长面,取长长久久,牵挂不断的意头),收拾了行李,母亲陪着我,在乡邻们羡慕又嫉妒的目光中,踏上了去西北师大的求学之路。

二、开启眼界的人生第一次

一九八八的西北师大,开启了我许许多多的人生第一次。        

第一次的庄重迎接

一九八八年的夏秋之交,我一路汽车、火车,从民勤到武威再到兰州,没有什么旅途劳顿之说,一路上的很多事物,对我来说,都是新奇的: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汽车,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见到山,第一次见到河,第一次见到大城市的高楼大厦,人流车流……在此之前,我走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坐着驴车去二十多公里外的“边外(长城以西)”,铲草、拔蒿子,歘沙葱,打沙枣;见过的最多的风景,就是田野、沙漠;见过的最热闹繁华的地方,就是县城的物资交流会。

一天一夜之后,到了兰州。才出火车站,就见到了高高挂着的西北师大的迎新横幅,操着普通话的学长,接过行李,一边询问从哪儿来,是哪个系,一边引领到了停在不远处的迎新校车上,热情、周到的态度,让来自边远乡村初入繁华城市的我,消除了紧张和不安,慢慢安心下来。这样的迎接,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盛大的、庄重的,也是人生的第一次。

第一次的军人荣耀

在我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喜欢上了毛泽东写女民兵的诗:“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也因此种下了一个当军人的梦。可惜,种种主客观原因,这个梦一直躺在心灵深处,无法实现。但大学军训,让我圆了穿军装的梦。开学报到后,第一件事,就是军训。学校发了军装,男装什么样子早就忘了,但女装的样子,一直在我心里:军绿色的上下装,军绿色的贝蕾帽,军绿色鞋子,一整套。作为军装,应该天然地有肃杀之气,但我们眼里的这一身军绿色,却安宁、祥和,更重要的是:美!荣耀!

虽然我个子不高,身材瘦小,穿上军装依然无法挺拔飒爽,但这一段经历,让我对军人的生活、对军人的意志、军人的使命、军人的价值有所了解,也让我对军人职业更加充满向往崇敬。这一段经历,让我终生难忘,又时时引为自豪。

军训当然是辛苦的,队列队形训练、匍匐前进训练、射击训练……一波接着一波;教官当然是威严的,精瘦干练的形象、严肃认真的面容、严格规范的要求,都刷新着我以往对军队军人的浪漫想象。然而,正是军训,正是“预备役军官”的称号,让我们收敛了往日的散漫,眼神专注认真,步伐从容镇定,行为坚定踏实。军训形成的这些作风,伴随着我后来的学习工作,影响深远。

至今,我的相册里还珍藏着穿着军训服的照片,不时看看,思绪也不时回到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耳边回响着军训时的番号声,实弹射击时的枪声。第一次的宿舍卧谈会,第一次的篝火晚会、第一次的交谊舞会、第一次的演讲、第一次的模拟法庭、第一次的辩论赛、第一次的诗文朗诵……温暖的热烈的、庄重的激昂的、春风拂面的秋霜醒骨的……当我打下这些文字时,我在西北师大所经历的许许多多的人生第一次,一件件,如潮水般拥进心田,久久不肯退去。

三、生机勃勃的校园

我的相册里,还珍藏着很多我306宿舍友们的合照:牡丹花旁、丁香树下、图书馆、新旧文科楼前……照片上除了年轻的生机勃勃的我们,还有作为背景的各种花草树木,来来往往的同学,但无论什么,无一例外的,都是生机勃勃的。

1号楼306宿舍舍友合影

西北师大校园是甘肃省政府命名的省级园林单位,校园里随处可见花草树木,那一树树的丁香,那四季长青的松柏,旧文科楼后面那一丛细秀的竹子、图书馆前高大的核桃树、七号员工楼前的粗砺的枣树,至今都会不经意间出现在我的梦里。师大的丁香树,成排成排,高大茁壮,南北东西的马路上,最多的就是丁香树。每到四月底,丁香花开了,小小的花朵,在枝头挤挤挨挨,粉紫红白,远远望去,如烟如霞,如梦如幻,那香味,醇厚悠长,弥漫在校园里,弥漫在人的衣衫上眉目间,让人陶醉。有人说,五瓣丁香代表好运。我们几个关系好的女生,时常结伴拉着较低矮的丁香枝条,细心地找五瓣丁香。找到了,必有一阵欢呼,找不到也不要紧,嘻嘻哈哈地闹一场,才是最好的。直到今日,每每想起师大校园开得如火如荼的丁香,我对于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很不认同,对于“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中的主人公李璟,也不认同——我记忆中师大校园里的丁香,明明灿若云霞,明明生机勃勃!丁香树下的青年,读书、唱歌、谈恋爱、指点江山,明明生机勃勃,明明热火朝天!即使有愁绪,也是一阵风过,云开雾散的。

丁香树下,最不能少的当然是弹吉他的男生身影。他们的指下弦上,流淌过老牌港星张学友、刘德华缠绵温柔的情歌,也流淌过大陆摇滚歌手崔健悭锵有力的摇滚。在他们的指上弦下,即使曲调是悲伤的婉转的,但他们的眉上眼里还是掩不住的生机勃勃。如果处在一个男士也簪花的时代,我想,那些男生们,也许会在头上簪几朵丁香花吧——雅致而不失热情。

校园里的生机,还来自图书馆里灯光下的夜读,来自于林间小道上无论寒暖的晨跑,来自于辩论赛上针锋相对的犀利,来自于演讲会上慷慨激昂的热情,来自于那个年代特殊的人文环境。几十年过去,时至今日,莫名地,我耳边还会回响起崔健“走过来走过去没有根据地”的旋律,莫名地想起那些生机勃勃的眉眼,想起那些生机勃勃的晨昏,还有那些生机勃勃的花草树木,甚至,比较偏僻的小山上那高高的水塔,似乎也是生机勃勃的。那是我们生机勃勃的青春记忆啊。

1991年在毕业实习结来后于白银公司合影

四、如兄如友的温厚老师

有位名人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恨我生未逢时,资质所限,未曾上过梅先生当董事长的大学,也未曾见过梅先生所说的大师。看过张中行先生的《负暄琐话》里许多名校老师们的言行,未见大师之风,大多只见温厚长者之行。我所见的我的大学老师,也如张先生笔下的大学老师,未有大师之风,只有温厚长者之行。

四十岁左右的班主任董玲珠老师,瘦削高挑,有着大大的眼睛,语气温和,行事正派,温厚可亲。直到今天,每当我情绪冲动时,还会想起某一年因为某件事,她来我们宿舍和我们谈话时说的话:时代太大了,我们了解的太有限了,这个事件,我们不知道背后有什么真相,历史也太长了,人的一生太短了,当历史验证出一件事的对错时,事件的经历者可能早已不在了,可他们生前可能会经受许多意料之外的变故。我们都是来自普通人家的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家庭,承受不起这些变故。当时,我并不能全然理解她话里的苦心,但她的诚恳还是打动了我。年龄渐长,我越发悟出了她话里的道理,也越发知道了她的良苦用心。

上逻辑学的柳廷枝老师,刚过中年,但花白的头发,让人想到了“充满沧桑”这样的词汇。那些复杂的拗口的形式逻辑的原理,我早就还给了他,但他在课堂上的谆谆告诫我还记忆犹新:年轻人,可以胡思乱想,但不可胡言乱语;可以胡猜乱想,但不可胡作非为。后来听说他在动乱年代受批斗、被下放改造的经历,我才知道,他语焉不详的告诫里所包含的深意:他是以自己的经历警示我们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啊!再到后来,我有时会把他的形象与孔子的形象重叠,将他的告诫还原成孔子的告诫:君子讷于言而敏于事。他和几千年前的那个老人一样,也是温厚长者。

还有许多的老师,瘦瘦高高的讲西方哲学的李朝东老师,高度的近视境下,有着深邃智慧的目光,薄薄的嘴唇里,常常吐露哲人们思想的火花;儒雅的经济法刘秦老师,进教室后先放下一杯水,然后慢慢地开启了他的讲课进程,条分缕析,但讲着讲着,就有了点慷慨的味道,现在想来,儒雅莫非是表面的,内在更可能是慷慨热烈的。有一次,他穿了一件烟灰色的毛衣,款式非常时尚,课间我们凑过去看,他自豪地说:媳妇织的,我要出国参加个学术会议,要穿这件去。他的样子,一点不像大师,倒是如兄如友。后来,他辞别师大,南下深圳。我想,气候炎热、节奏明快的深圳,才更符合他真正的性格吧。

如师如兄如友的老师们还很多,年轻的贾应生老师,总能和员工打成一片,他的课堂,也总是热火朝天;年轻的王宗礼老师,和贾老师相反,深沉稳重,但又诚恳厚道;总是西装革履的伦理学肖群忠老师;和我们一起打过扑克的妙趣横生的美学老师卓杰……还有其它专业的更多的老师,对他们的记忆已不深刻,但我深信:“一朝风月,万古长空“,那万古长空,照过你照过我,照过过去,也会照进未来,曾在,今在,恒在。

人到中年,老师们教的知识,也许忘了,也许内化了,但老师们的温厚人格,却更加令我怀念,他们是我终生的榜样。

仰望天空

我在1988年遇见了你,西北师大。四年的相遇相处,三十年的分别,我们也已鬓染秋霜,但多少点滴,却依稀如梦,又清晰如昨。岁月过滤了许多不堪,剩下的全是美好,那四年,会因此如一阙词,即使时光打磨,依然文词深缈;如一首歌,即使时光湮没,依然旋律美妙。

因为你,我对同事中的员工格外亲近,因为你,我对上了师大的员工格外看重。于我,你是浩荡的春天,桃李花开,蜂蝶喧闹,于你,我只是无数小草中的一棵,但我愿意用青青之色,装点你的春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于我,你是无垠的沧海,波壮澜阔,鱼跃鸥飞,于你,我只是无数浪花中的一朵,但我愿意融入荡荡烟涛,追随你的脚步,云帆向天外,尽看十二峰。

记得绿罗裙,外处怜芳草。

李爱菱写于2022年秋